首页 > 读 文 > 产品管理的世界,没有二分法
2021
10-21

产品管理的世界,没有二分法

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主题呢?

上周的时候,咱们PMAS微信课的1907班里,小鱼妹子提了一个问题,大家看下图:

我回复说,这个问题比较大,需要写一篇文章来说明一下,因此,我就打算在这篇文章里把我的想法说一下。

我和小鱼妹子说了,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是第九课中-需求分析-的问题,但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一层更深的含义,就是:

如何用可以量化的手段对需求进行分析。

当然,如果我们延伸来看的话,其实就有了一层更更深的含义,就是:

在产品管理的工作中,如何用量化的手段完成我们的工作。

我的想法是什么呢,我认为这个陈述句其实可以换成一个疑问句:

在产品管理的工作中,我们的工作是否都可以通过量化的手段完成?

我能够理解小鱼妹子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,因为她也说了:她不想通过拍脑袋的方式来管理产品。

其实这个观点倒是和我非常一致的,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“技术流”的产品经理,不过,各位要注意,我这里指的“技术”不是指“技术实现的那种技术”,而是指“管理所涉及到的管理技术”,简单来说,就是如何用科学、规范的手段来管理产品的一系列技术。

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,多年来,我一直在超这个方向努力,这样来说吧,产品管理的框架、体系、流程这些我都基本上做出来了,现在的挑战在哪里呢,就是在各种适配于产品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上的研究和制作,目前已经完成了差不多70%左右,但是现在感觉,越来越难,原因何在呢,就是因为我逐渐发现了一个情况:

事实上,在产品管理的一些工作中,完全的科学、量化、不拍脑袋的工作,其实只是一部分,或者说是一大部分,剩下的工作有时就是靠个体或集体的经验,甚至就是拍脑袋。

那么,哪些是基于科学的、量化的工作,而哪些又是基于经验的工作呢?

比方说,你现在手头有24个月MAU/MAS的数据,或者销量数据,或者销售额数据,或者市场占有率数据,等等吧,现在让你评估月均增长率是多少,这个你是可以通过量化的手段计算出来的,对吧。

但是,现在让你评估下一个月,甚至下一年,下一个十年的数据是多少,你可能就抓瞎了,当然,有些朋友会说了,在业绩预测这个工作中,有很多预测方法的啊,是的,你说的没错,确实有很多预测方法的,比方说见下图:

如果是对下一个月的业绩预测,那么,用移动平均法,指数平滑法就可以;

如果是对下一年的业绩预测,那么,短期预测的方法就有点不适合了,就得用市场调查法,市场测试法了;

如果是对下一个十年的业绩预测,那么,就得考虑长期的预测方法了,比方说德尔菲法,外推法了。

其实,我们从每种预测方法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,越是强调科学方法的,名字就显得那么科学,比方说指数平滑法,计量经济法,越是偏重于经验的,名字就显得江湖气十足了,比方说德尔菲法。

德尔菲法,又叫专家预测法,说白了,就是把各个领域的专家凑的一起,然后大家针对某个方向,比方说,让你预测未来十年后,这个产品的方向是什么,可能的市场规模是什么等等吧,然后这些专家基于各自的经验说出自己的判断,然后再进行多次的重复,直到大家的想法逐渐趋于合理和一致。

你说,这个过程不就和茶话会一样吗,但是,在业绩预测里,这是一种标准的方法,为什么这么说呢,这就有点像法律界经常争议的“程序正义”和“结果正义”,到底是“程序正义”合理,还是“结果正义”合理?

类似于这种经验性质的判断,就更贴近于“程序正义”,强调的是在这种方法中每个环节的合规性,而不是最终产出的结果是否正确,只要程序和环节合规,那么,形成的结果就必须被接受。

那么,就算你用非常规范和标准的德尔菲法预测了十年后的产品发展趋势,但是,未来就果真如此吗?专家预测的就一定靠谱吗?

谁也说不好,这个时候,你就需要再结合你个人和集体的经验做更多的分析,然后才能做出一个可能性比较高的结果出来。

不说这种长期的,就说短期的预测吧,就算你用了一些科学的方法,比方说指数平滑法,去预测下一个月的销量,那么,预测出来的结果就一定对吗?

当然对了,公式计算出来的肯定没问题,但是,我们知道,每一种科学的方法,每一个公式,都是有前提的,比方说在指数平滑法里,只要确定了指数,结果就能计算出来,但是,我们暂且不说结果的对错,就说在现实中,未来销量的预测只靠一个指数就能确定吗?

肯定不是的,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的,而这些因素是否能够量化出来,代入到对应的计算公式中,这是非常关键的。

咱们也不说什么大的产品,就说现在,已经入伏了,西瓜成了主要的水果,你现在是一个卖西瓜的摊主,已知十天的销量分别是:500斤;510斤;540斤;480斤;515斤;520斤;510斤;490斤;505斤;525斤。

咱们也不用算第十一天的销量可能是多少,咱们就说说预测西瓜的销量,可能涉及到的计算因素有哪些,这些因素是否能量化成可计算的参数,这些参数哪些是常量,哪些是变量?

有意思吧,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我们产品管理中的每一项工作,都能转换成可计算,可量化的各种参数,并且有对应的公式支撑,那做梦都得笑醒。

但是,可惜的是,咱们毕竟做的是“管理”的工作,管理,肯定不能简单的以“0”还是“1”,“YES”还是“NO”,“对”还是“错”,“是”还是“非”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。

我个人觉得,管理就是中医和西医的结合,中医以经验为主,西医以数据为主,如果经验的东西不靠谱,那我长达五年,每到冬天就干咳的病在喝了九副草药后彻底治愈了,如果数据不靠谱,那你可以试试,本来你只需要中午打16个单位胰岛素,打成32个试试,呵呵。

因此,我的观点是什么呢,就是本文的标题,在产品管理的世界,没有所谓的“二分法”,应该是“三分法”,在看似“对立”的二分关系中寻找一种“统一”,这种“统一”并不是简单的整合,而是基于实效目的的最合适方法的选择。

正如一句话说的,中医是让你稀里糊涂的活,西医是让你明明白白的死。

其实产品管理也是如此,只要产品好了,企业活了,是经验决定的,还是科学影响的,还有那么重要吗?

活着,比什么都重要。

最后,该回答一下小鱼妹子提出的问题了。

其实这个问题现在提的有点早,因为我在本课最后就说到了:

是的,我知道肯定有朋友会说了,这个评估其实也有一定的主观性在里面,这个是不可避免的,那么,如何来尽量减少主观性呢,其实也简单,就是你在针对每个评估指标进行评估的时候,一定要多咨询相关团队成员的建议,毕竟每个评估指标的赋分最好能结合集体的意见,这就又涉及到团队协作的问题,这个我们在后面的后面的后面会讲。

不过,既然妹子提出了,本着妹子优先的原则,并且我又说了,微信课一对一解决问题,因此,我就大致说一下思路。

你现在手里有一个需求,假设是:

优化解码器,自动检测解码器,完善视频和音频的编码

按照课程中讲到的需求分析的思路,从两个维度,八个指标来分析的话,大家看下图:

首先,需求是否可解决,这是一个实现的问题,而实现就必然涉及到成本,因此,这是成本维度,其次,需求是否符合年度目标,这是一个结果的问题,而结果就必然涉及到收益,这是收益维度。

那么,通常来说,实现过程,我们依赖的是RDMS,而收益过程,我们依赖的是MMS,因此,要对这八个指标作出较为合理的评估,那么,就必须和RDMS以及MMS的团队成员一起来做才可能。

那么,具体怎么来做呢,这就又涉及到PMS中的“企业自我评估系统”中的“企业资源评估”,因为在需求分析中,“实现”的过程是“可能性”评估,是前提,“收益”的过程是“必要性”评估,是结果,也就是说,只有能为产品带来四个改善的需求,才是值得我们花成本,冒风险去做的需求。

而无论是“实现”,还是“收益”,根本上都是企业资源的投入,那么,在这个阶段,事实上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对RDMS和MMS资源的评估,以解决某个需求是否具备“可能+必要=必然”的逻辑性。

至于怎么做资源评估,以及可能的指标都有哪些,本文中就不说了,还请小鱼妹子稍安勿躁。

就基于这个问题,我最后多说两句:

1、咱们的PMAS微信课是按照PMS的框架流程来讲的,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,我就说了,基于流程的学习,比较容易上手,因为,大家会感觉每个工作都很独立,但是我也说了,最终要实现的是把这些看似独立的工作组装成一个体系,课程最后,我介绍了两个如何组装的具体应用,因此,这个课程的难度不在学习内容上,而在结合实际的,最终能组装出自己的PMS来。

小鱼妹子这个问题其实就已经涉及到工作组装了。

2、这就又回到咱们本文的主题了,经验和科学如何结合,我们已经知道了,需求分析肯定是产品经理来做,而基于两个维度,八个指标,又涉及到RDMS和MMS的评估,我建议的是采用百分制,通过和竞品的对比评估,来看看自己的资源对于每个需求的支持度如何。

我们可以这样想,无论是百分制,十分制,五分制,三分制,都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科学方法,对吧,你和RDMS以及MMS的伙计们,把需求所涉及到资源情况都评估出来了,看起来一切都很量化,都很科学,但是,如果是我的话,我会这么想,你RDMS或MMS的这些家伙在评估每一项(比方说技术风险)的时候,是靠谱的吗?

但是,这已经超过了我们的知识和管理范畴,因此,关于PMS,不要多想,想多了你就会发现,你TM简直要把目前的工作结构拆了才行。

最后我为大家带个盐:

产品管理的需求管理工作, PMMANAGER已经提供了完善的功能,大家可以下载使用,下载地址:http://www.pm-soft.com.cn

如果你连下载都觉得费事,这样吧,可以加我微信(UCPMTangYuan),直接索取安装包,这可是绿色免安装,只有4M的强大工具啊!


本文》有 0 条评论

留下一个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