错误8:产品经理和团队之间最大的鸿沟不是缺乏信任,而是不会交流
信任发源于交流
经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自己和团队的关系很不和谐,产品经理和团队成员之间貌合神离,同床异梦,严重的缺乏互信。
然后这些产品经理就会感叹一句:要是这个团队真正由我来管理多好啊!
果真把团队交给你直接管理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吗?
我们得明白,信任和团队管理的形式并没有直接关系,其实我们不妨想一下,你的老大是在直接管你吧,但是你对他的信任度又有多少呢?
那么,如何才能在不直接管理团队的情况下构建起信任呢?
这么说吧,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“交流”的重要作用有如此深的感受。
以前是给别人干,虽说不直接管理团队,但是毕竟有更高级的企业组织关系存在,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过得去的,而现在是自己干,至少目前看,经营目标的优先级要远远高于管理的目标,因此,如何让平行关系的团队成员构建起足够的信任,交流就成为最重要的途径。
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过雷军在创建小米时的故事,雷军自己就说,他在小米创建的前二年,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找合适的人,然后和他们交流,一次不行就两次,两次不行就三次。
比方说小米创业初期负责工业设计的刘德,雷军就和他一口气聊了六个小时,最终他被雷军的愿景成功“忽悠”,成为一起和雷军喝过小米粥的十三人之一。
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代入一下,我们的产品就是要创业的一个项目,产品团队就是我们要去争取的帮助我们实现创业梦想的专业人才,那么,关键的问题来了,我们是否愿意花如此多的时间和他们交流我们伟大的愿景(假设你是有产品愿景的)呢?
其实很多朋友已经习惯了工作的按部就班和照章办事,总觉得只要有公司的制度规范压着,活不是该干就得干,我既省心,又省事?
可是别忘了,每个团队成员,包括我们在内,毕竟不是机器,是有着独立想法和个体利益在内的成年人,如果我们不学着去交流,去沟通,又如何能让心思各异的团队成员们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旗帜下呢?
缺乏凝聚力的团队是几乎不会有真正的互信的,缺乏互信的团队迟早也是会分崩离析的。
因此,对于产品经理而言,不要忽视和团队成员的交流,地理上的鸿沟可以用土石填平,但心理上的鸿沟只有在真诚交流下所构建起来的互信才能填平。
错误9:不知道如何用杠杆来加快产品速度
产品加速度,奔向最远处
无论是经济中的杠杆,还是工程中的杠杆,其目的都在于以小博大,四两拨千斤。
具体到产品管理中,最直接的目的或许就是以最小的产品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品收益,用现在企业关注的点来说,就是如何用最小的投资获得产品最大的增长。
很多产品经理并没有充分意识到“杠杆”在产品管理中的作用,或者说仅仅限于阶段性的战术操作,而不是一种战略性的思考。
产品管理中的“杠杆”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。
外部杠杆大致包括客户,产品(含竞品),市场;
内部杠杆大致包括技术,营销,销售团队。
当然,还有一种“资本杠杆”,这个我没接触过,就不班门弄斧了。
说个和大家日常工作关系比较紧密的杠杆,产品。
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,产品的增长模式导向经历了三个阶段:技术导向;销售/营销导向;和现在逐渐流行的以产品为导向(LPG)的增长模式。
LPG有三个典型的特征:产品自驱;价值前置;团队粘合。
其中的任何一个特征拿出来,事实上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,比方说产品自驱中的“病毒营销”,几乎所有了解运营的朋友都知道,但是,问题就在于它对于运营团队来说,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战术操作,但是一旦上升到LPG的高度,那么,它也仅仅是LPG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。
还有价值前置,更不是什么新东西了,上世纪的概念,诞生于营销领域,名词是“前置消费者”,同样,一旦上升到LPG战略的高度,依然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已。
因此,对于产品经理而言,使用杠杆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是从战术角度去找那个“支点”,还是从战略角度去找,一旦从战略角度找,那么,可能就会有很多个支点存在,选择哪一个,或者做多样化的支点组合就成为你的第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。
其实这有点类似产品组合的管理,产品组合的本质是企业资源投入的组合,而支点则是对如何合理运用这些资源要设计的一种“支点结构”。
举个例子,波士顿咨询公司曾经做个一个针对互联网公司的营销费用的调查,他们发现这些营销费用中的33%用来拉新,55%用来转化,只有12%用来维系。
但现实的问题是,55%的客户转化成本并没有带来同比例的收益,甚至还要少,与日俱增的拉新成本和增长乏力的单客户收入就是最好的印证。
从增长模式的角度看,以往的销售/营销导向的增长模式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已然见顶,因此,在整合了多种有价值的战术行为的LPG战略在2016年由惠普负责OpenView的布莱克·巴特利特提出。
增长的模式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:
增长 = 生产成本 / 销售规模 * 客户生命周期
因此,LPG最根本的就是把支点放到了“客户生命周期”的管理上,也就是说,LPG的价值在于依赖产品本身作为获取客户、转化和扩张的主要驱动力(布莱克·巴特利特定义)。
因为好的产品是会自我销售和扩张的。
也正如德鲁克所说的那样,“营销的终极目标是没有销售”。
而一旦把客户生命周期当做关键支点,其实也就意味着产品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,而对于产品经理而言,也就意味着需要我们能够从这个支点中找到合适的增长战略和路径。
错误10:没有说“谢谢”的习惯
和气生财
俗话说:未曾学艺先学礼。
用通俗的话说,就是想从别人那里学到点自己的不懂的东西,得放下自己的身段,礼数上得到位才行。
由此延伸开来,可以理解为只要是求人办点事,该有的礼貌必须得懂,必须得有。
产品经理应该都知道,我们是依赖产品团队来达成产品目标的,说白了就是最终产品目标能否实现,能实现成啥样,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在“求”着产品团队的每个成员在做。
而在产品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知识,自然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内容,再简单点说,如果我们想要在产品管理知识上不断精进和完善,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成为我们的“老师”,而向老师学习,别说有些产品经理一个个拽的二五八万似的,就算非常谦虚请教,人家都不一定愿意教你呢!
有朋友会说了,企业有流程,团队有制度,大家按照这个来就可以了,哪儿来的什么“求不求”的,我有高贵的头颅,是不会低头的。
说这话的哥们,你自己信你说的话吗?
我承认流程和制度是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,但是我们还得知道,任何制度和规范本质上都是在和人性做斗争,在人性未达到一个极度高级的境界之前,我们还是得承认任何管理制度中必然掺杂复杂的人性。
如果能理解了这个,那么,产品经理在做工作的时候很多棘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,基本原则归纳起来就四个字:和气生财。
当然,“生财”只是一种形容,产品经理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,始终能够保持“和气” 的去完成团队间的协作才是能够达成我们各种目标的前提。
比方说和团队如何相处,一直以来就是困扰很多产品经理的一个棘手问题,我之所以很少聊团队管理的事,是因为太多的团队管理课程讲了太多的“机械式管理”的方法,其基本的理论基础就是前面提到的,团队如同一部机器,每个团队成员如同机器上的不同部件,只要在正确指令的指导下,大家按部就班的转就可以了。
这种团队管理的思路其实是建立在一种理想状态下,至少对于大部分的企业和团队来说,很难做到,而一部三天两头出问题的机器,还不如不去使用。
因此,我更喜欢从人的“本性”去看待如何带领产品团队,而这就没有一套标准操作流程了,毕竟人的本性太纷繁复杂了,比方说,即使是在同一个开发团队中,每个开发人员就会有不同的性格特征,有的伙计说话直来直去,不会给你面子,有的伙计则正好相反,不言不语,但是却很固执,有的则逆来顺受,默默承受各种压力。
尽管性格多样,但毕竟会有一点点共性的地方,而我们能够发现这个共性点,并在工作中多加关注,那么,很多看起来棘手的事情往往就会迎刃而解,或者很多本不应该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会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
比方说,人都喜欢“管别人”而不是“被人管”,有些产品经理在团队领导上频出问题,其实有一点就是搞不清楚这个状况引起的。
如何才能避免给团队成员带来“被人管”的错觉呢?
从理论上说,就是“降低身段,消除隔阂,促进信任”,从操作上说,就是把“谢谢”,“麻烦了”,“有劳了”,“太抱歉了”,“一起抽支烟(吃个饭,喝个酒)”等等这些和礼数有关的话多挂在嘴边就可以了。
当然,再细的操作还包括对于同一句说采用什么样的语调,语气,断句的综合应用,不信,大家可以试一下一句话:我提的这个需求明白了吗?
你可以用不同的语调,语气,断句试试,看看是不是效果不一样,到位的,开发人员会欣然接受,不到位的,人家恨不得拿键盘抽你。
这种说话不到位的情况在年轻的产品经理中比较常见,尤其是再遇上年轻的团队成员的时候,简直就是干柴和烈火,相濡以沫没做到,玉石俱焚倒是挺常见。
记得史蒂夫.鲍尔默在被问到他在微软中的角色的时候,有两点我印象颇深:
1)最聪明的人永远不是你,而是在你的团队中;
2)我只不过是一个啦啦队长而已。
- 本文固定链接: http://chinapm.com.cn/index.php/post/270.html
- 转载请注明: 汤圆 于 产品经理之家 | 面向全行业产品管理者的知识干货分享平台 发表
《本文》有 0 条评论